第二个内存泄漏的例子是:没有正确实现pop方法的ObjStack
class ObjStack
{
private Object[] stack;
private int index;
public void push(Object o)
{
stack[index] = o;
index++;
}
public Object pop()
{
index-;
return stack[index];
}
//...
}
现在创建一个容量为10的对象,然后调用8次push方法向它添加对象,那么此时索引值为8。现在考虑三次调用pop方法后发生什么?此时的索引值为5,但是请注意,除了这个索引值发生变化外堆栈其实没有其它任何变化!虽然pop方法减小了索引值,但是实际上堆栈仍然保持着对那些对象的引用。调用pop方法往往意味着那些对象应该被收集(大多情况是如此的,即使不是马上,也是在稍后使用完该对象后)。然而由于堆栈仍然保留有对该对象的引用,它就不能被收集。这些对象只能在调用push后被替换才可能被收集。
正确的pop的实现如下:
public Object pop()
{
index-;
Object o = stack[index];
stack[index] = null;
return o;
}
在这个版本的pop方法中,当引用被返回后,堆栈删除对他们的引用因此垃圾收集器在以后可以回收他们。
同样地,对于不正确的pop()方法,我在JProfiler中进行了测试
public class Pushpop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int i = 0;
Object tempobj;
// new一个ObjStack对象,并调用有参构造函数。分配stack Obj数组的空间大小为64,可以存64个对象,从0开始存储
ObjStack stack1 = new ObjStack(64);
// 循环new Obj对象,把每次循环的对象一一存放在stack Obj数组中。
while (i < 64) {
tempobj = new Object();
stack1.push(tempobj);
i++;
System.out.println("第" + i + "次进栈" + "\t");
}
//==========A===================
while (i > 32) {
tempobj = stack1.pop();// 这里造成了空间的浪费。
i--;
System.out.println("第" + (64 - i) + "次出栈" + "\t");
}
//==========B===================
stack1=null;
//==========C===================
}
}
在A点和B点,Obejct对象数量都是64个,原因就是数组仍然维持着对于对象的引用。当执行stack1=null之后,在C点,在Jprofiler中按F4进行gc,会发现Object数量降为0,对象均被回收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